台灣菸草產業的發展,從日治時期開始。十九世紀末,台灣總督府引入日本種菸草在試種,1913年更進一步推廣黃色種菸草作為台灣菸業主力的品種。由於種植菸草的收入較其他作物高,1939年美濃開始出現廣大的菸田,美濃的女性也在此時將自己奉獻到菸葉生產上。
台灣菸業由官方單位專賣,在許多菸葉交易老照片中可以看到買菸場駐廠代表、種菸輔導員以及改進社中的人員,這些人往往都是男性。但如果往田間探尋,就會發現為數眾多,包得密不透風的女性勞動者。由於黃色種菸草的葉子只能手工採摘,菸葉濃厚的黏性菸油會沾黏在衣服上,不易清洗,因此菸農在進行田間管理、採收時,都會戴上手套、包上一層面罩。她們穿梭在菸田裡身手矯健地採收菸葉,數十年寒暑,重複做著早已熟悉的工作,她們才是撐起整個產業的「公務農」。
菸葉生產經歷種植、栽培、採收、乾燥、調理等步驟才能送到菸廠做成菸絲,由於單一家庭無法負荷繁重的葉草生產工作,在美濃依親緣或地緣關係,幾戶菸農各出幾名人力輪流採收各家的菸葉,這種相互串聯的換工形式,就是交工。交工小組中男性以搬運工作為主,女性則負責較為精細的採摘工作。早期交工的情形較為普遍,在近代仍有少部分步驟會進行交工,其他時候如有勞動力需求則以雇傭的方式解決。
菸葉採收後要進行燻製與乾燥,早期以木柴為原料,不分男女必須到山上砍柴回來燒。將菸葉掛上菸樓燻製之前,要把菸葉串好夾好,男性因為手較為粗厚易被刺傷,所以串菸的工作落到女性身上。而將菸葉掛上菸樓的上架工作也時常要女性參與,完全掛完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所以往往會做到隔天天亮。菸葉的乾燥與燻製又得經過九到十天,家族的成員要輪流照看、輪流休息。將水氣烤得差不多的時候要改用大火,此時最辛苦,要不斷加木柴,不能休息。在這個漫長的燻製過程之後,進到調理的步驟,所謂調理即是將乾燥的菸葉按照大小、品質、色澤等等做分類,這個階段有時候會有少部分交工的情形。隨著時代演進,從廣島式菸樓、大阪式菸樓,到太陽能烤菸機、堆積式循環菸機,人力已經精簡很多,但是乾燥工作依然繁複又花時間。
菸葉的生產需要經過這麼多步驟,即使有交工小組的協助,並沒有比較輕鬆,婦女的工作量與男性相當。由於實在太辛苦了,所以早期許多細妹仔(女孩)不願嫁進菸戶。加上男尊女卑的社會中,婦女回到家庭不只需要盡到女主人、母親、媳婦等家庭角色,她們在家族中的地位也相對較低,即使有機會掌握權力仍會選擇退縮,種種因素之下這群美濃婦女的聲音不容易被聽見。儘管如此她們的生命經驗仍代表了台灣社會過往不容忽視的一面,值得更多書寫。
延伸閱讀:
黃俊憲,《美濃菸業聚落與菸業建築之研究(1919~2004)》,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鍾秀梅、宋長青,《臺灣客家婦女研究:以美濃地區鍾、宋兩屋家族婦女生命史為例》,台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