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代工

曾有一個年代,許多母親會接下工廠的雜工貼補家用,無論是摺紙盒、裝聖誕小燈泡抑或是將細小的零件簡單組裝。一個人做無聊,便拉著鄰居姊妹一起到某個人家裡屋前的埕上邊聊邊做事,甚至要一邊照顧孩子;有些年紀稍長的孩子,便跟著母親一起做代工——這是1970年代「客廳即工廠」的縮影,台灣自1960年代始,面臨產業轉型,由農業逐漸轉為輕工業社會。不需要大型廠房、機具與特殊技術背景的輕工業,是以大量勞力支撐起的一種工業型態;在國家政策鼓勵與需求提高的前提下,這些零碎的工作便以「代工」的型態外包到了各個家庭中,進而衍生出了「家庭代工」。

傳統社會下的家庭分工以「男主外,女主內」為依歸,在仍以農業為主的時代,男性外出農耕,家事與簡易農活則由女性攬括;而當這樣的家庭分工面對轉型時,相較於需要外出工作的男性,女性則能在家顧孩子、做家事之餘做些簡單手工,進而成為家庭代工的最大生力軍。 時任台灣省主席的謝東閔為了提升輕工業動能,提出「客廳即工廠」、「一金兩箱」(一金意指裁縫機)等標語,由此也可看出,原先女性運用於居家勞動的裁縫技術,進而轉變為可支撐起一個時代經濟的產業技能;同時也意味著女性即使在家庭也有改善家庭生計的能力,讓女性不再被視為無生產力的族群。

台灣走過加工出口、客廳即工廠、經濟起飛等歲月;在機械日新月異,能容納更多製程與工序,以及女性投入就業市場的比例提高,且因外包與家庭代工的工作不穩定性,也讓人們漸漸不再承接相關的手工的此刻,家庭代工早已式微。但,非典型勞動仍以其他方式出現,或許在衣食豐足的當代,更應該重視的是隨處可見的非典型勞動者的勞動權益。

延伸閱讀:

丁穩勝,《資本主義計件外包生產制:家庭代工、勞動控制與性別宰制意函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0。
謝國雄,1992〈隱形工廠:臺灣的外包點與家庭代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P137-160。
林裕柏,《外包工作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社頭製襪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

報橘 /【你好臺灣】一針一線養大臺灣囝仔… 最早 SOHO 族──台灣婦女家庭代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