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五娘

《陳三五娘》,原名《荔鏡記》,為明代傳奇,作者早已失佚,出於泉州、潮州一帶;由於泉潮語言相通,劇本內容以兩地語言雜揉而成,是最早的閩南語白話作品。更由於廣受閩南地區民眾喜愛,《陳三五娘》、《山伯英台》、《李連生什細記》、《呂蒙正》被稱為歌仔戲四大齣;這些作品皆談論青年之間的情愛與家庭倫理,是常見的題材,而許多唱詞亦深植人心,甚至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作品《星》,亦是取材《陳三五娘》。

其故事內容描述了泉州人陳三,與潮州富戶黃九郎之女——五娘的愛情故事:泉州書生陳三送兄嫂赴廣南上任,路經潮州時恰逢元宵時節,在花燈下與五娘相遇,一見鍾情;回泉州途中,陳三經過黃家繡樓,五娘立於樓上投以荔枝表心跡;為與五娘相會,陳三便假扮磨鏡工匠進入黃家,又刻意打破黃家寶鏡,賣身為奴,只為與五娘相會、互訴深情。然而,黃九郎卻早在先前已將五娘許配給貪五娘美色的富豪林大,且二人婚期將至;得知此事的陳三,便與五娘主婢私奔,而後被官府拘捕,最後,陳三得兄嫂幫助,和五娘終成眷屬。

《陳三五娘》中對於愛情的自由追隨與掙脫傳統婚姻的枷鎖是明傳奇中常見的題材,也因為演出之於當時代的違禮情節,在明清兩代始終被官府禁演,但其依舊深受閩南地區歡迎,進而衍生出俗諺:「嫁豬嫁狗,不如佮(與)陳三走」,可看出民眾對於陳三角色設定的認可。

聚焦在五娘這個角色身上,我們能看見她對於媒妁之命、父母之言所決定的婚姻的輕蔑,並在傳統封建家庭下積極抗爭。在傳統封建制度底下,女性無法對於自身生命有所追求,許多的生命經驗都來自於父母約束好的生活;但是五娘對於自身意志(自由戀愛)的覺醒,致使她主動對陳三表明了心意(投荔)。雖然兩人最後仍須藉由政治權力達成完滿的結果,但那可能也是禮教桎梏的時代少數可想像的徑路吧。

延伸閱讀:

張筱芬,《臺灣《陳三五娘》今昔的演出差異與變化》,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
柯世宏,《南管布袋戲《陳三五娘》之創作理念與製作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
劉美芳,《陳三五娘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2。
黃東陽,2011,〈《荔鏡傳》續考-「陳三五娘」在小說文體的表述手法與基礎意涵考略〉,《華梵人文學報》15:P83-107。
石美玲,2006,〈敘事語語言:描述話語作為殖民情境的標記--呂赫若敘事文本〈牛車〉之分析〉,《興大中文學報》20:P77-100。

文化部台灣說唱數位典藏網站 /陳三五娘故事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 /陳三五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