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友社

詩人John Donne曾寫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這句話昭示了「人是群體動物」的道理;即使在相對冷漠的現代社會,人們依然怕寂寞,想找到合適自己的另一半。不過,忙碌的生活導致人們往往在下班後便失去了向外尋求人際的動力,也怕花了大把時間、情感,最終錯付;而許多人離開校園、脫離學生身分後,在工作環境礙於工作與合作關係,往往降低了認識異性的機會;更有些群體,本身便不善與人交際——綜合以上種種因素,婚友社便在這樣的需求下出現了。作為現代寂寞商機下所誕生的產業,根據顧客的需求,找到適合的對象並加以撮合。

然而,婚友社並非創舉,傳統社會中早有職業媒人的存在,不同於婚禮上常見由德高望重的家族長輩擔任的「便媒人」,職業媒人是具備有媒合有意婚嫁雙方的能力,且於事成之後收受紅包,以此為業的個人。時至今日,因應社會變遷而發展出婚友社的公司型態。

婚友社會蒐集客戶資料並加以配對,也會辦理許多大型活動,如:聯誼、餐會、酒會、踏青、一對一相親……等活動,讓顧客在活動中更加理解彼此,找尋符合自己理想的另一半;而婚友社也會針對顧客進行追蹤,致力促成一段段姻緣。

雖然婚友社的存在為許多現代人減低了與他人認識、清楚對方背景及條件的時間成本,卻也容易帶來資訊不對稱、雙方情感基礎不夠穩固等問題。人與人相處之所以需要時間,是因為人類對於愈發熟悉的人事物,更能卸下心防,袒露感受,進而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建立「我們」的共感。若是一昧依賴婚友社的判斷,則有可能輕忽對方並不願透露的事物,或是內心較為隱微的情感,將無助於一段感情的產生與長遠。

延伸閱讀:

余宗螢,《知識管理對台灣婚友社專業紅娘業之影響-由知識價值鏈的觀點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11。
胡敦哲,《口碑行銷、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婚友社為例》,台中: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三立新聞網 / 「故意不排理想對象」女網友揭婚友社Facebook / 心理學了沒? / 如何克服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