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位女性哲學家──林素琴

她是臺北帝國大學唯一一位臺灣人出身的哲學學士,也是戰後首位受聘於臺灣大學哲學系的臺籍學者,但在留下一篇精彩論文〈笛卡特的哲學方法〉後,卻就此在臺灣學界銷聲匿跡。

她是臺灣第一位女性哲學家―林素琴(1923~2015)。父親是著名的民主自治運動者林呈祿,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請願書便出自他的手筆。書香門第的環境使然,林素琴自幼便接受最好的教育,與日本人子弟一起就讀建成小學校。也很爭氣地考進全臺最頂尖的女子學校―─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該校多數師生為日本人,林素琴在校期間深刻體會到臺灣人遭受的差別待遇與偏見,早熟的她期盼未來能夠解決民族不平等的歧視狀況。在學期間,有幸得到知名文學家濱田隼雄老師的熱心指導,林素琴以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1941年赴日就讀東京女子大學。在日本求學的日子,她也在社會學等人文社會學科的課堂中,學習到如何從批判的視角理解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各式問題。兩年後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但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局勢混亂,在父親安排下,林素琴旋即返回臺灣。

1943年回臺後,林素琴進入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哲學科就讀,成為第一位臺灣籍本科生。在戰火轟炸當中,林素琴隨著文學院師生避居景美與中和山區努力修讀,兩年內就拿到哲學科學士學位,為日治時期唯一完成哲學訓練的臺灣女性。當時正處於日人敗戰,國民政府接收前後的過渡時期,幾乎所有的日籍學生皆遭遣返,日籍教授亦無法從事教學活動,學術人力短缺。林素琴於1946年受聘為臺大哲學系外國哲學研究室助教,負責行政業務。同年,他在《新新》這本藝文雜誌上以日文發表了〈將孟子的民主思想作為實現社會理想的一個契機〉一文,試圖將孟子學說與西方哲學思潮融合,運用於戰後紛亂的臺灣社會。1953年,他更在重要的學術期刊《臺大文史哲學報》發布論文〈笛卡特的哲學方法〉,內文評析笛卡兒的方法論、形上學、知識論、神學、物理學,可說是第一篇將笛卡兒哲學體系完整引入中文哲學界的開創性論文,具有指標性意義。

或許是受限於戰後日語與中文轉換的書寫不易,擔任臺大助教的十年期間,林素琴僅留下一篇學術論文。1955年6月,他與小兒科醫師李廷堅結婚,7月底從臺大離職。一年後,他與夫婿遠赴美國進修,繼續攻讀社會學碩士,但因長子出生,她選擇中止了博士班學業。1960年代返臺後,便專事家務,照顧兒女,未再發表學術作品。1984年丈夫過世,林素琴開始以寫作紀錄自己的一生。六年後,她用筆名「李翠竹」出版半自傳《從素蘭的迷路開始》。最終,林素琴在2015年以95歲高齡於臺北辭世。

回顧一生,林素琴不斷面臨各種結構性因素的夾擊。早年在日本人對臺灣人的差別待遇中奮發向上,脫穎而出。但戰後面臨語言的轉換和族群的歧視,她的學術之路並不順遂,再加上當時社會風氣仍固守「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傳統,「女孩子讀再多書,最後還是回家當家庭主婦!」在半自傳中以李翠竹之口間接證實了當初確實因婚姻與家庭而辭去臺大職位。這位第一位臺籍女性哲學家,為當代哲學的開創閃過短暫光芒後,旋即如流星一般迅速消失在學界,終究未能成為臺灣哲學史上恆常耀眼的恆星。

延伸閱讀:

吳秀瑾、陸品妃,〈臺北帝大唯一臺籍哲學學士林素琴〉,洪子偉、鄧敦民(編),《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

臺灣當代哲學的起點──從日治時期的三位哲學家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