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梨華(1929-2020),祖籍浙江鎮海,生於上海,1947年舉家來臺。就讀臺中女中時,已有評論沈從文《邊城》的文章。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在學期間創作發表於《文學雜誌》、《自由中國》、《現代文學》、《文壇》等刊物。後赴美留學,攻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新聞系碩士學位,此後定居美國。就學期間,英文短篇小說〈揚子江頭幾多愁〉獲米高梅電影公司文藝獎第一名。
回臺探親時,長篇小說〈夢回青河〉於《皇冠》雜誌連載,並於廣播電臺「小說選播」節目中播出,1963年出版,為於梨華之成名作。1967年《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出版,獲嘉新文藝獎小說獎,被認為其代表作。1968年起,執教於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遠東系,開設中國文學、中文會話、中文作文等課程。1975年與第一任丈夫返中國省親,因撰文讚美共產主義,被國民黨視為「投共」,遂禁止於梨華回臺且封殺其作品,直至1987年隨第二任丈夫回臺演講時,方才解禁。1984年獲傅布雷獎,到南斯拉夫與當地作家交流。2004年〈尋找老伴〉獲中國《小說月報》百花獎。
於梨華的創作風格被劃歸為1960年代現代主義流派,以留學生為主題,書寫留美學生的寂寞與愁緒,因而被稱為「留學生文學的鼻祖」。晚年則另闢蹊徑,其筆鋒轉向探討女性內心世界,包含對生命的感懷、對生活的體悟,以及描繪婦女經歷婚變後的掙扎與找尋獨立的艱辛道路。於梨華擅長以深具意象的文字表現出人物的外在形象、性格,也常使用象徵手法暗示主角的內心狀態,而其用字斟酌也使得其小說具備散文的細緻質素。
延伸閱讀:
陳芳明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77—於梨華》,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6。
於梨華(教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