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神話知多少:台灣女性知識分子對母職(Motherhood)的解構與實踐

在今天扮演一個母親的角色是相當磨人的。整個社會與做父親的都把撫養小孩的責任完全推到母親身上,女人常常為了照顧幼兒而辭掉工作,小孩子出疹子時也是由母親留在家裡照顧。同時,將來孩子若是沒有出息,還是會怪做母親的。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ior),1976 1960-1970年代初期,美國白人女性主義者曾批判母親的角色;挑戰母親是女人宿命的傳統觀念,爭取女性有不做母親的權利。她們指出:傳統母親的角色觀念是社會、文化、歷史所建構的意識型態。歐克萊(Ann Oakley, 1974)也提出「傳統母親角色的迷思」,包括:所有女人都希望成為母親、母親是小孩的最佳照顧者、所有女性都喜歡且享受母親的角色、只有全職母親對小孩最有利。這些迷思讓人相信: 做母親是女人的天職,其他角色都是暫時、次要的,使女性因而被侷限在家庭範圍內,為家務、育兒工作而不得喘息,在社會上也得不到平等地位及自我發展的機會。故她們訴求生育自主、分擔親職來改善當前的困境。然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女性主義者主要攻擊男性定義下的母親角色,並未譴責生育、養育孩子的行為。到1970年代中期,更轉為強調母親角色對女性及整體文化的重要性。 同樣的議題,不同的時空,卻上演極為相似的戲碼。1990年代的臺灣,有一群受過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啟蒙的女性知識分子;她們走入婚姻、養育小孩、有專職的工作,卻對社會建構的母親角色迷思感到不滿,因而為文批判並提出實踐母職的看法。讓我們也來追述這段歷史吧! 1996年,蘇芊玲先於《不再模範的母親》一書中,針對傳統的母親角色展開批判。她提到:文化建構出「為人提供服務、奉獻犧牲、無怨無悔、完全沒了自己」的母親角色。除了家庭裡的生身母親外,人們還要求在學校、公司、機關裡的女性也化身為「母親」,以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這樣下去,女人解放絕無可能,且其周遭的人也永遠無法獨立成人(摘自〈被濫用的母愛〉)。其次,在現代社會中,小孩並不屬於單一父母,而是國家、社會的財富與資源。政府理當負起教養下一代的責任,並關懷照顧所有需要幫助的母親與孩子,而不是僅於母親節當日擴大辦理慶祝活動,藉由歌功頌德以交差了事。她期望「每一個女人,都能自由地選擇當或不當母親,而當她選擇當母親之後,也依然仍擁有自我,……。(摘自〈不再模範的母親〉)再來,她呼籲爸爸們要一起擔負養育責任,政府也要提供更多的保障,如產假、育嬰假、彈性工時、托育服務等。如此一來,不只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女人也能多方參與社會、貢獻能力,成為快樂的母親(摘自〈讓人本觀念也及於母親〉)。1998年,她又出版《我的母職實踐》一書,暢談對孩子的教養方式。當孩子能力還不足時,照顧他們絕對是「大人」的責任。但當孩子逐漸長大,就應該放手讓他們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獨立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代勞,弄得自己疲憊不堪、怨懟連連。其次,女人從母職鬆綁,不代表子女被離棄,不必流於二元化的對立思考模式。當母親擁有自己的空間,多方追求自己的人生後,才可能與家人互動豐富且彼此欣賞。 2001-2002年,還有另一群具母親身分的女性學者們(蕭蘋、游美惠、唐文慧、楊巧玲、李佳燕、林芬慧)組成母職討論讀書會,並將其成果公開發表。2001年的母親節,她們為文陳述這一代母親的困境;在工作場域上,孩子的母親通常被老闆、同僚假設成工作上的阻礙。但回到家裡,「仍然有做不完的家事,說不完的嘮叨,和操不完的煩心。」接著,批判社會上僵化的母親神話;好母親是隱忍痛苦、犧牲自我的;而追求自我快樂、成就的則是「壞母親」。她們呼籲: 每個相關的人(尤其是父親)、社會機構都應該參與進來,一同分擔教養孩子的重任(摘自〈請不要祝我母親節快樂〉)。 同一年的父親節,她們轉而關懷、同情父親角色的困境,為文提到:社會大力推崇擁有雄厚經濟實力、輝煌事業成就、掌握政治權力的「爸爸男人」,卻極力壓抑身為父親的親密情感需求。面對如此突兀的不平衡關係(父職、母職),她們鼓勵且期待男性,正視父親的角色,並發展異質、多元的父職論述(摘自〈缺席的父親角色 快樂何在?〉)。 隔年的母親節,她們再度為女性發聲,提出 「做娘的十大夢想」,除了肯定養育孩子及親密關係的重要性外,還提出夢想與訴求,包括:當母親不失去自尊、自信、美麗與活力;能同時追求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社會有更多的體諒、支持而不是挑剔與批評;能持續追求自我成長;國家、社會多支持、分擔母職工作等 (摘自〈請祝『我們』母親節快樂!〉)。 2019年,台大社會系藍佩嘉老師出版《拼教養》一書,則透過深入的田野觀察,檢視並分析,不同階級家庭中母職的是如何受到階級影響。 不同的時代與國度,但身為母親的女性卻面臨相同的困境與痛苦。如何脫困以追求更多快樂(解構母親神話),在訴求方面也頗為一致(建立國家、社會的照顧制度等)。至今,她們的共同願望有一些實踐了,有的還在原地踏步走,……。期待更多人們能勇於突破母職的迷思,讓天下的母親都能快樂又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