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外家─臺灣婚俗中的歸寧

歸寧

女子出嫁之後回娘家稱為歸寧,又稱「回門」、「作客」、「返外家」,主要的意義是表示新嫁娘「成家不忘娘」、不忘本。雖然歸寧是在婚禮後才舉行,但仍是屬於婚禮儀式的一部分;歸寧通常沒有時間內的限制,快者婚後三天、四天、六天、十二天、滿月,最遲四至六個月均可。

臺灣習俗的歸寧大多是在白天舉行,上午由娘家出面邀請新婚夫婦至家中作客,新婚夫婦帶回娘家的禮品必須是偶數,有蘋果、香蕉、椪柑、酒等,其中最有意義的就是椪柑,象徵新娘肚皮會「漲」,意味著不久之後就會有好「孕兆」。夫婦進門之後,新郎會接受「龍眼乾甜茶」的款待,通常略啜數口即止;隨後女方家再端出放有兩顆雞蛋的「雞蛋麵線甜湯」,新郎用筷子把麵線挑高約七、八寸,放下不吃,擱在茶几上,女方隨後會將這兩顆雞蛋撈起,用細紅紙條紮住,與回禮的「米香、糯米糕、桃餅、六件蜜餞」一起裝盛,抬回男方家。

中午時分,女方會大擺宴席,招待新婚夫婦,宴席中每一道菜上桌,必由新婿先動筷,開宴之前,岳母還要拿一張矮凳子給女婿靠腳,俗諺「有可吃,有可靠腳」,象徵女婿往後終身富裕,也讓嫁出去的女兒衣食無憂。宴畢之後,這張矮凳子讓新婚夫婦帶回家,做為將來新娘生產時的「生囝仔椅」。歸寧宴之後,新郎的「成婿之禮」才告完成。

臺灣民間有個不成文的慣例,新婚夫婦一定要在日落之前回婆家,新婚未滿四個月忌在外過夜,所以歸寧宴畢,新婚夫婦就必須回到夫家,民間認為新婚夫婦如果沒有在日落前回到夫家的話,比較不容易生出男嬰。且新娘歸寧時,會順便把原本的剪刀、針線之類的東西帶到夫家,因為結婚時忌諱有刀、針等物品,意味會傷人,所以與「裁剪」有關的器具,新娘只好暫時寄放於娘家,等到歸寧時才一併帶回。

在過去社會,婦女嫁入夫家,隨夫居住,為了維持與原生家庭的聯繫,衍生了歸寧的習俗,它抒解了新嫁娘與娘家之間的情感眷戀,但中國傳統習俗雖然允許出嫁的女性歸寧,在約定俗成之際,卻不忘對婦女歸寧給予必要的規範,從歸寧的活動,可以看出娘家與夫家之間微妙的互動。其實,夫家與娘家之間的互動,往往是臺灣婦女必須苦心經營的,除了新婚的歸寧之外,逢年過節、婚喪喜慶時加強餽贈往來,如何積極調節、整合彼此的情誼,總是臺灣婦女的一大課題。一般來說,歸寧雖然未必有儼然的儀式,但雙方總少不了財物的餽贈。

時至今日,女性自主意識高張,嫁出去的女子回娘家已經不若以往困難,但婚禮習俗中的歸寧仍然是新婚夫婦必需遵守的儀式,除了讓娘家進一步認識女婿之外,也是女婿與娘家交流情感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