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統的婚俗與禁忌

新郎新娘共吃甜湯

在眾人的祝福下,男女雙方共許相守一生的承諾,這是多麼感人的一刻,然而,從結婚禮俗中的繁文縟節來看,背後所傳承的文化象徵意義,顯然不僅是一對新人的甜蜜宣示而已,檢視臺灣傳統的婚俗與禁忌,更可以看見男尊女卑的傳統價值觀。 依照臺灣的傳統習俗,新娘不能吃自己的喜餅,認為此舉會損傷自己喜氣;新人祭拜祖先時,香柱不得重複插入香爐,有重婚的忌諱。新娘在出發前,要與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飯,表示離別,稱為吃姊妹桌;出門時嫂嫂不能送別,因為「嫂」與掃帚星的「掃」同音,被認為是不吉利的。

上禮車後,女方家長要將一碗清水潑向新娘,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禮車起動後,新娘會將扇子丟到窗外,意謂不將壞性子帶到婆家去,還必須哭個幾聲。民間社會認為新娘離開娘家時,大家要哭得越痛快越好,因為哭發哭發,不哭不發,若是不哭的話,反而犯了禁忌。

此外,新房安床後到新婚夜之前,必須找一位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為臺灣民間認為「睏空舖,不死尪亦死某」是個不吉的凶兆。結婚成親之日,要避諱容易凋謝的鮮花,只有蓮招花和石榴花例外,因為前者紅色花瓣開自葉心,意喻閨女出嫁,誠待丈夫;後者則有多子多孫之意。

新郎迎娶途中,如果兩隊花轎相逢會帶來不祥,要由雙方媒人拿出事先預備的花來交換,即俗稱的換花,據說這樣就能化解厄運。 進入夫家時,新人絕不可以踩門檻,應橫跨過去,因為門檻代表門面;新娘還要踩破預先準備好的瓦片,因為漢人社會生男稱為弄璋、生女稱為弄瓦,新娘踩破瓦片,表示可以一舉得男。進入洞房之後,要先以竹篩覆在床上,桌上置銅鏡壓驚,新人一起坐在墊有新郎長褲的長椅上,表示兩人從此一心,並求日後生男。新郎揭開新娘的頭紗以後,兩人共飲交杯酒,共吃由黑棗、花生、桂圓、蓮子等物做成的甜湯,象徵早生貴子。 傳統的婚俗儀式反映出,傳統社會要求女性必須扮演主內的角色,管理家務、傳宗接代,成為女性應盡的責任。而「潑水」、「擲扇」等婚俗,象徵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父母只企盼女兒能覓得良人,獲得婆家疼愛,才有幸福可言。禮俗也顯示臺灣民間對重婚的忌諱,包含對女性「貞節」的重視,認為貞操是女性極重要的美德。由於父系社會中,男性有傳遞家族香火的義務,婚姻的功能之一就是延續家族的傳承,因此婚姻禮俗中也隨處可見傳承香火的象徵,而能否一舉得男,使家族子孫綿延,重責大任則落到媳婦身上。

林明義主編,《臺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臺北:武陵出版社,1995年。
姚漢秋,《臺灣婚俗古今談》,臺北:臺原出版社,1991年。
陳瑞隆編著,《臺灣嫁娶禮俗》,臺南:世峰出版社,1998年。

曾意琇,〈臺客傳統婚俗中性別觀之初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期28(2003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