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女性科學日

女性在受教育及進入職場的過程中經常受限於來自社會刻板印象的限制與歧視。以台灣為例,由於過去大學聯考以考科區分為四類組,使高中生在升上高二時必須決定選擇社會組(文法商傳播等學院相關科系)或自然組(理工醫農相關科系),若是觀察高中女校的分組人數,將會發現選擇社會組的人數多於自然組,但近年來,選組的性別比例有逐漸拉近的趨勢。升上大學後,特定校系也常發現性別比例不均的現象,例如文學院的中文系、外文系等科系通常女性學生人數多於男性,而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以理工科系為主的大學則學生男性比例遠高於女性。

女性長期被認為理性及邏輯推演能力遜於男性,而感性的抒情能力強於男性,這樣的刻板印象除了在校園中出現,在職場中也毫不少見。首次搭載台灣研發衛星操控系統升空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福衛七號)計畫主持人朱崇惠,在2019年受訪時就曾表示,她剛進入太空研究領域時,經常被問:「你為什麼在這裡?」。而根據2018年的統計,台灣的醫師性別比例中,女性僅佔19.4%,護理人員的女性比例卻超過九成。這些都證明了職場上的性別刻板印象仍無所不在。即使順利進入職場,生育之後,女性也更容易被社會期待應同時兼顧「家庭」與「事業」,而承受比同樣工作內容的男性更大的生活及心理壓力。

201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A/RES/70/212號決議,宣布自2017年起,每年2月11日為「婦女和女童參與科學國際日」(台灣簡稱為國際女性科學日)。以「促進婦女和女童充分、平等地参與科學領域的教育、培訓、就業和决策進程,消除對婦女的一切歧視,包括教育和就業領域的歧視,並克服其中的法律、經濟、社會和文化障礙」。聯合國制定各種國際紀念日的目的在於凸顯世界上普遍且亟待解決的問題或彰顯特定議題的意義,例如國際喪偶婦女日(6月23日)、世界水日(3月22日)、國際和平日(9月21日)等等。而透過這些紀念日的制定,聯合國邀請會員國及所有聯合國組織的成員透過政府或民間的力量制定政策、辦理活動以實際推進該議題的社會改變。

台灣自2017年起,政府與民間也合作響應此一紀念日,2018年的國際女性科學日前後,全台各地多所大學、高中合作以各種形式展現在地女學生的科技能力,且不只在都會區,包括彰化、澎湖等地也都有相關活動。但在該節日之前,台灣即已存在為數不少的女性科學從業人員,2008年開始頒發的「台灣女科學家獎」、透過頒發傑出獎及新秀獎鼓勵科學相關行業的女性。而近年也開始形成活躍的社群,例如2011年成立的「台灣女科技人學會」。這些都證明台灣的科技女力正方興未艾,期待透過國際女性科學日的推動,使台灣女性能更自由地在受教育過程中選擇興趣與志向、進入科學相關領域職場能更自在發揮所長。

延伸閱讀: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性別統計資料庫關鍵評論網朱崇惠專訪國際女性科學日(台灣)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