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科學家

在傳統的職業想像裡,科學或科技領域的從業者大多為男性。在台灣,即便是今日,在高中選組的時候,仍還是有著「男生理組、女生文組」的狀況。在這個世界皆然的現象裡,從古到今還是有一群女性深耕在科學領域中默默努力著。像是2016年好萊塢電影《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就改編了1960年代,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進行水星計畫計算工作的黑人女性,真人真事的故事。

從教育部的調查數據中可以得知,台灣女性要在求學生涯中選擇理工科系,進而攻讀碩、博士學位,取得卓越成就,可能在最初階段,就受到層層阻礙。以107學年度的調查為例,選擇「自然科學、數學及統計」類科系的女性,在大學學士班就讀比例為42%,然而到了碩士班(39%)與博士班(29%)人數逐漸遞減。或如該學年度的「資訊通訊科技」類來說,女性學士入學比例僅27%,碩士和博士分別也僅有27%、20%。

學者認為,影響女性選擇科學相關領域科系,並持續往上攻讀的原因,除了受到傳統性別刻板印象影響,使得從小家庭不鼓勵女性從事較具有冒險和探索好奇心的事務外,往科學類碩、博士學位攻讀的想法,也容易受性別分工的既定印象影響。女性在結婚生子後,對家庭所做的妥協,成為女性較少往更高學術殿堂進修的主要原因。

另外一項1996年的研究指出,台灣女性科學家的狀況與我們一般熟知的「居禮夫人」一樣,從國科會人才資料庫中揀選自然科學類領域476位女性學者中,其伴侶是科學家高達81.37%,甚至同領域者也達45.8%,意味著女性的職業生涯選擇與家庭有著高度密切的關係。

為了鼓勵更多女性參與科學,世界知名的華人女科學家──吳健雄,其學術基金會於2007年開始,舉辦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2011年,台灣民間的女性科技從業人員,創立女科技人協會進行串聯和交流。2012年教育部為鼓勵女高中生培養科學興趣,開始辦理高中女(校)生科學教育巡訪計畫。

在全球,2015年聯合國宣布每年的2月11日為「國際女性科學日(International Day of Women and Girls in Science)」透過國際合作和活動,推廣女性積極參與科學領域。

女性主義的意識抬頭後,更多女性科學家的身影得以受到紀錄並重視。我們知道「瑪麗•居禮」不因是居禮先生的妻子而掩蓋她對科學的貢獻,現在,是時候把完整的姓名還給她了!

延伸閱讀:

吳淑敏,〈傑出女性科學家生涯發展歷程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1): 75-103,2009。
吳淑敏,《傑出女性科學家生涯發展歷程及其成功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2004。

教育部統計處,〈性別統計指標彙總性資料–學生〉吳健雄學術基金會科技大觀園,國際女姓科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