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國際婦女節

三八婦女節,又稱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簡稱IWD),除了慶祝女性在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各領域的成就外,也具有促進性別平等的意義。

IWD的主要代表色為紫色,這也是在國際上女性的代表顏色,也代表正義(Justice)與尊嚴(Dignity)。另外希望(Hope)、平等(Equality)、合作(Collaboration)、韌性、尊重(Respect)、同理(Empathy)、寬恕(Forgiveness)、堅韌(Tenacity)、讚賞(Appreciation)等,也被認為是驅動IWD的核心價值。

IWD起源於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工業革命後資本家剝削勞工的問題日漸浮上檯面,各種抗議和罷工風起雲湧。1848年美國婦女群聚紐約,舉行首屆美國婦女權益大會,1908年一萬五千名女性走上紐約街頭,要求縮短工時、提高報酬及女性投票權,隔年美國開始於二月的最後一個禮拜日慶祝「全國婦女節」。歐洲則有不同的淵源,在1910於丹麥的國際勞動婦女大會上設立「國際婦女節」。此後每年二月底到三月初,歐洲都會舉辦各種遊行與紀念活動,主要探討女性權益,其中還交織反戰、反飢餓等議題。1917年開始,IWD確認於3月8日慶祝,直至今日。之後1975年,聯合國也正式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

1996年起,聯合國決定讓國際婦女節採用年度主題,而該年的主題為「慶祝過去,規劃未來」、2020的主題是「平等世代:實現女性權利」。2001年起IWD網站也票選不同的年度主題,如2020的#EachforEqual。3月8號這天全球會舉辦有許多講座、展覽等紀念活動,以及許多爭取女性權利的抗議遊行。今日IWD在許多國家被列為法定假日;另外有些國家就算沒放假,男性在IWD也會慣例送生活中女性小禮物;在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等國家,IWD的地位甚至被視為等同母親節。

台灣的部分,中華民國於1924年開始慶祝IWD,因此台灣戰後以來3月8日便是國定假日。直到1991年內政部修改〈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將婦女節合併進4月4日兒童節,並與清明節,此後各處行事曆上便標註4月4日為「婦幼節」。根據內政部2006年回應,因考量1991年前婦女節只有婦女放假一天,兒童節放假對象也只有兒童,這不只會造成公私機關的困擾,孩童的照顧更是一個大問題,才會合併成「婦女節、兒童節合併假期」,並不分對象都放假,並呼籲民間不要使用「婦幼節」稱呼。此解釋遭到婦女團體抗議,認為政府是強化「照顧幼童是女性職責」的刻板印象,成為最壞示範。

和其他國家的國際婦女節一樣,台灣各縣市政府及民間團體每年三月會舉辦各種活動,例如電影放映、手作活動、市集、座談、論壇、攝影比賽等等以女性有關的交流活動。如今女性環境和1908年比起來已經進步許多,卻距離真正的平等還有一段距離,因此IWD活動還是指向彰顯女性的貢獻,並且推動人們關注性別平等和女性權利。

延伸閱讀: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7。

國際婦女節網站BBC中文網/三八國際婦女節它的前世今生超出你我想國際婦女館/[資訊分享] 108年度全臺各縣市辦理婦女節慶祝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