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金釵

每年十月十日國慶日,由各大學學生所組成的國慶禮賓人員,經常成為新聞焦點,事實上,這些禮賓人員最早是由銘傳大學所組成的連隊而闖出名號,外界更因這些經選拔的同學「才貌出眾」而稱其為「國慶金釵」。

1983年,銘傳大學組織一隊由160位女大生組成的連隊參與國慶閱兵,整齊劃一的隊伍搭配上女大生穿著的白色窄裙制服,令閱兵儀式上一片陽剛味增添了新的氣息,自此,每年國慶典禮舉行之際,政府都會發函請銘傳大學的「親善服務隊」支援。

銘傳大學過去多次派出學生組成的服務隊支援政府活動,民國53年因在中山堂演出紅樓夢聲名大噪,學生扮演的「金陵十二金釵」成為話題,據說外界稱呼服務隊為「金釵」於此得名。

隨著政治民主化,帶有戒嚴和威權意涵的閱兵儀式漸漸走入減少,銘傳大學的親善服務隊逐漸從閱兵連隊轉為禮賓人員,身著的制服也從閱兵服,改成剪裁合身的改良式旗袍,國慶典禮上「旗袍美女」的印象深植人心。

這些經由選拔出線的禮賓人員,外貌和談吐常常是新聞追逐的亮點,新聞更會以參與學生與某位明星的「明星臉」作標題。有評論認為國家典禮找女學生來做服務人員,是威權遺緒,而「金釵」形象不免令人有物化女性的連結。

過去,銘傳大學親善服務隊的隊員都由創辦人包德明親自篩選,據稱包德明曾說她的選拔標準:「端莊看眼、富貴看眉」,身高160至170公分,皮膚乾淨不能有痣,還須具有親和力與服務的熱誠,方可中選。可見外貌確實成為選拔的重點之一。由於金釵的名聲廣又歷史悠久,不乏有為繼承母親的金釵傳統,特地去上美姿美儀課程的新聞,或是勤練才藝、外語來加強服務。

隨著時代的推進,性別意識的進步,從2011年開始,禮賓人員開放不同的大學加入,更加入男性隊員;2013年,有外籍的學生參與其中;2016年,穿著更改以西裝、洋裝取代旗袍,希望能翻轉傳統國慶禮賓人員專注在女性外貌的印象,穿著的改變更意味著從單一文化霸權走向多元開闊的觀點。

延伸閱讀:

就是愛銘傳:你所不知道的金釵歷史(一):金釵起源與初代閱兵服《新新聞》,國慶金釵今年帥哥入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