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社會底層堅忍的生命力─女傭

【女傭變鳳凰】(Maid in Manhattan)與【女傭紀事】(Housekeeper),同樣都是以女傭為描述對象,拍攝而成的電影,不過兩者的觀點與手法,卻大相逕庭。前者敘述飯店女傭,透過謊言結識政治世家的上層階級,並與之結為連理的過程,情節猶如灰姑娘故事的翻版,因此毋寧視為現代版的美式成人童話故事。

後者則將女傭描繪成一種拿青春作賭注、以生命作抵押的工作,並幾近詳實的描繪出,女傭日常工作生活的概況,以及其所共同面臨的困境,如因工作而造成的身體病痛,以及社會保險、履歷的付之闕如,更甚者則有面臨生命的侵害和危險等問題。

【女傭變鳳凰】的故事,雖然可以激勵人心,但畢竟是被動地等待白馬王子相救,在現實生活中也不多見。而真正能由女傭做起,並因此學習到堅忍不拔的生命力,進而躍上枝頭變鳳凰的,如HiQ電腦公司總裁蔡一紅、印度暢銷作家Baby Halder等,都是要歷經一段刻骨銘心的奮鬥歷程,方能揚眉吐氣。

【女傭紀事】雖然是來自第三世界土耳其的作品,不過該影片所討論的女傭問題,其實或多或少出現在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其中臺北在1950至1990年代都市化的歷程中,也出現過類似的問題。

在1950至1960年代,由於適值大動亂後的休養時期,當時大批的軍眷移民隨國府遷臺後。在軍人薪俸微薄不足以養家活口的情況下,許多南部外省眷村年約30、40歲的女性,隻身到臺北當女傭謀生,並將所得寄回家鄉。造成這一時期,臺北後火車站附近,處處是職業介紹所的盛況,幫傭業也因此盛極一時。

1960年代後,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傳統農村社會逐漸解體,農村中剩餘的人力,開始往都市移動,尋求發展,因此當時有許多在六年國校畢業後的年輕女孩,北上幫傭賺錢,以供兄弟求學所用。

1970年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後,由於社會整體環境漸趨改善,致使有意願幫傭的年輕女性,大量減少,而外省女性從事幫傭工作者,也日趨少見,因此30多歲的本省婦人,成為這一時期幫傭市場的主力來源。198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後,開始有印尼、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地的華僑,來臺尋求幫傭工作。1989年後,政府正式開放外籍勞工來臺工作後,臺籍女傭的工作市場,日漸委縮,這時期擔任女傭工作者,多為有購屋需求的中年勞工階級婦女,以及許多孤苦無依的老年婦女。

從臺北女傭的發展史來看,臺灣女傭能獲得較多的保障,一直要到1990年代,政府開始重視外籍勞工問題以後,才有相關法律保障條文的出現。在此之前,女傭則僅能以燃燒生命的方式,默默地為家庭經濟的支撐,奉獻其所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