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姐

髮姐,意指「替顧客理髮、洗髮、設計髮型的女性服務者」,大多指涉髮廊中「美髮助理」、「實習生」的位階,和「髮型設計師」有所不同;臺灣的美髮行業十分興盛,一條街上同時開了兩三間髮廊皆是司空見慣,依近年相關產業的性別勞動比率來看(資料時間:2011年),男性從業人數小幅成長至15.3%,美髮行業依舊是以女性集中的就業環境。

現下有許多髮廊皆會和開設美容、美髮科的高職以建教合作的方式聘請美髮助理,這群學子除了面對高工時、低時薪外的「學習」外,在髮廊裡所做的工作範疇不外乎是替顧客洗髮、按摩、上染劑等勞動程度高、對手部傷害大的工作;而她∕他們也因為工作地點的關係,除需長時間站立外,更要密集的染、燙、造型自己的頭髮以做為髮廊門面,長時間下來對手、腳、身體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在中文的語境中,會以「哥、姐、弟、妹」等詞彙代稱從事勞力密集、專業水平低的工作者(例如:洗頭妹、理髮小弟、髮姐……等),而這層勞動群眾正是被產業體制壓迫得最嚴重的一群人。這群剛入行的從業人員們必須要花更多額外的時間練習、進修,直至自己成為某個品牌體系中的「設計師」,才能暫且離開這樣的惡劣生態。但實際上,高工時所帶來的傷害,早已深深遍佈,留在身體每一個角落。

美髮行業在台灣非常興盛,即使在景氣不佳時,髮廊也能在美容美髮產業中維持一定的收入;而在大眾對美髮仍有需求的情形下,或許可以更加注意美髮助理、建教實習生所面對的勞動困境,如何解決這樣的現況,興許是亟需思考的問題之一。

延伸閱讀:

藍佩嘉,〈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臺灣社會學研究》2期,1998,頁 47-81。
陳美華,〈美髮做為身體工作:從苦勞到美感協商的身體化勞動〉,《臺灣社會學刊》,62期,2017,頁1-58。
呂曉婷,《美髮業從業人員之工作能力與生活品質之評估─以台中地區美髮業者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12。
廖艷群,《從女性主義看我國婦女就業保障政策》,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

東森新聞∕洗頭到手「全裂發紅」、碰水會痛 美髮助理:收穫很多值得!獨立評論∕丁菱娟∕沒有水準的消費者,如何扭曲了台灣的服務業?